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教育 >高考資訊 >正文

石碩教授哪里人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都有誰

更新:2023年07月23日 18:39 大學路

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guī)砹耸T教授哪里人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都有誰,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石碩教授哪里人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都有誰

于艷茹博士學位被取消的話,那么,她的碩士學位管用嗎

前天,北京大學歷史系相關負責人表示,于艷茹去年已經從北大畢業(yè),針對她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論文涉嫌嚴重抄襲問題,系里會立即組織有關專家對其博士論文重新進行核查,如有抄襲情況,一經核實,將根據學校有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

根據《北京大學研究生基本學術規(guī)范》,“已結束學業(yè)并離校后的研究生,如果在校期間存在嚴重違反學術規(guī)范的行為,一經查實,撤銷其當時所獲得的相關獎勵、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庇浾咦⒁獾?,此《規(guī)范》的適用范圍包括“在讀期間存在學術失范行為的已離校研究生”。

據了解,于艷茹是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yè)2006屆碩士畢業(yè)生,于200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讀博士學位。2011年9月,于艷茹作為2011年度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國(境)研究項目”(第二批)資助對象,赴美國哈佛大學交流4個月。2013年7月,于艷茹博士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被指抄襲的論文發(fā)表時,于艷茹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在讀博士生。北京青年報

中國社科院教授王育成出生年月日

王育成,1951年生于北京,籍貫山東淄博,197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yè)畢業(yè),現為博寶藝術網銅器鑒定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先后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歷任助教、講師、館員、副研究館員。

1992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2000年任研究員;

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學道教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2016年1月16日,中國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育成和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在京舉行了婚禮。

歷史研究路育松博士

魏承恩《史學大師許悼文》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簡單介紹許倬云,讓讀者對傳主有一個初步認識; ②通過對許倬云的評價,肯定傳主在史學界的地位和影響; ③交代作者對傳主的傾慕,為后文與傳主的接觸作鋪墊。

【《史學大師許悼云》原文】 《史學大師許悼云》 魏承思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我知道了許悼云的大名。因為他的《漢代農業(yè)》是在美國攻讀中國史博士學位的必讀書,我喜歡這部書,于是我找到許先生的好幾部著作來讀,被他的淵博知識深深折服,最受啟發(fā)的是他嫻熟的使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治史。

那時候,只知道許悼云是匹斯堡大學歷史教授,臺[tái]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后來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學跟金耀基教授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有一次提到許悼云,耀基師說和他很熟,并說他每年都會來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過了幾個星期,許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聞訊后就讓耀基師的秘書幫我約了時間去拜訪他。在許先生的辦公室里初次見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談,沒有一點大師架子,許先生著作等身,除了專攻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之外,研究領域還涉及社會學、考古學、科技史、臺[tái]灣史和中外歷史比較等。

他還對現實政治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撰寫了大量政論,結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種,在臺[tái]灣輿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好奇地問他何以有如此淵博的學識和廣泛的學術興趣,許先生就和我談起自己的求學經歷。

無錫許家是江南世代的書香門第。許先生的父親藏書豐富,興趣廣泛。

許先生幼年患小兒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雜讀群書。抗戰(zhàn)后,他在家鄉(xiāng)的輔仁中學讀書,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飽學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隨父母到臺[tái]灣,考取臺[tái]灣中文大學外語系,第二年轉入歷史系,本科畢業(yè)后又讀研究生。當年的臺[tái]大大師云集,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去接觸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學派,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課題。

許悼云受校長傅斯年器重,跟李濟學考古,根李總侗學古代史,跟董作賓學甲骨文,向尹耕望、錢穆、沈剛伯等問學。許先生說:“那時臺[tái]灣的研究生教育和內地不一樣,不是一個導師帶一個學生,而是一個由三到五人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共同指導。

這樣就給我一個想當大的 *** ,因為幾個指導老師的治學思路都不一樣,他們在那里各講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尋找自己的路子?!?后來他又到芝加哥大學去深造。

這所世界頂尖的學府不在意你讀什么系,學生的課程可以自己設計。在那里,許先生選課的范圍包括經濟學、中古史、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等。

選讀宗教學的只有他,老師照樣認真上課。他住院開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帶著書到病床前去教,一邊講,一邊討論。

聽到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討論現在的中國大學出不了大師,但不是先應該問中國大學有沒有這樣的教師嗎? 許先生說,他選修了那么多似乎和歷史學不相干的學科,“但我是拿歷史當材料看,拿別的學科當工具看,這樣就可以用各種工具處理材料?!?許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畢業(yè)后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tái]灣大學歷史系主任。1970年起擔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及社會系合聘教授,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杜克大學等校的講座教授,著有專著十余種,論文百余篇。

近年來,又常在中國大陸講學,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他是海峽兩岸和國際史學界公認的耆宿。

聽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師是怎樣煉成的。 第一次見面聊天,許先生就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可以說是我研究歷史的“一日師”。我去學校上課之余,經常會去他那里拜訪,聆聽他的教誨。

有一次,《明報》編務總裁高信疆聽我說起許綽云在香港,就說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guī)退s一起吃飯聊天。參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許先生夫婦外,還有耀基師夫婦和哲學家勞思光。

我在他們中間算是小字輩了。很多年過去了,當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記了,但大師的風采則歷歷在日。

上一次見到許先生已經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臺[tái]北,聽說他也在,就打*約了時間去看望。

言談之中,他知道我跟隨南懷瑾先生在學佛,就說懷師早年在臺[tái]灣時,自己曾跟隨殷海光去拜訪過兩次,因他的學問路子和南不合而沒有再去,但殷老師對他則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后來他把這段經歷寫進《許倬云談話錄》里,稱南懷瑾是奇人,有吸引力。

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長王泛森博山聊天。他說,殷門弟子對這一說法大不以為然。

我說,十多年前就聽許先生說過,事后特地向懷師求證。老人家還興致勃勃地同憶當年殷海光光跟他學打坐的情景。

這也算為我尊敬的許先生辯誣吧。【許倬云簡介】 許倬云,江蘇無錫人,1949年赴臺[tái],就讀于臺[tái]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學業(yè),進入臺[tái]大歷史系,后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學科博士學位。

先后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南京大學講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杜克大學講座教授、匹茲堡大學史學系退休名譽教授等職,代表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yè)》、《西周史》、《萬古江河》。

晚潮|跟徐霞客游浮蓋山

王石良

時間回到1630年9月17日(農歷八月初二),有人站在廿八都鋪(驛站)大門口,看到大街上走來一位身背斗笠的中年人,遠看又高又瘦像棵枯樹,走近了卻發(fā)現結實強壯,目光炯炯有神,透著自信和堅定。他走進驛站邊的一家客棧,中飯后走到街頭,四處打聽去浮蓋山的道路。一個牧人告訴他:“由丹楓嶺而上,為大路而遠;由廿八都溪橋之左越嶺,經白花巖上,道小而近?!敝心耆私邮芰四寥说慕ㄗh,走廿八都——金竹——里山——大云寺的小路,盡情游覽了浮蓋山。

后來,古鎮(zhèn)上的人才知道,這位中年人就是明朝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和吳春根教授等一行四人,在堅強村向導李茂華的帶領下,跟隨徐霞客腳步,進行了一次難忘的浮蓋山之游。

兩次錯過浮蓋山

其實,這已是徐霞客第三次路過浮蓋山。浮蓋山位于仙霞山脈和武夷山脈結合部,一山跨浙閩兩省。站在仙霞嶺高處,徐霞客看到:“楓嶺西垂,畢嶺東障,梨嶺則其南案也;怪石拏云,飛霞削翠。余每南過小竿(嶺),北逾梨嶺,遙瞻風采,輒為神往?!钡饲皟纱?,徐霞客都因種種原因與之擦肩而過。這回,他沒有讓機會從腳下溜走。

泰昌元年(1620),35歲的徐霞客取道仙霞古道前往福建,路過浮蓋山。這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太監(jiān)魏忠賢開始得寵擅權,禍國殃民;這年,北方災情嚴重,斗米百錢,許多饑民只能挖草根剝樹皮充饑;這年5月徐霞客游福建莆田九鯉湖,主要是為身體情況欠佳的母親祈夢。故而來去匆匆,沒有留步浮蓋山。

崇禎元年(1628),徐霞客二過浮蓋山。少年徐霞客夢想朝游碧海而暮蒼梧、一步能登天下山。他最想去的地方是四川峨眉山、廣西桂林、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其次是廣東羅浮山、南岳衡山信舉。然父母在,不遠游。慈母在世,徐霞客只游覽了離老家江陰不遠的一些地方。1625年母親滑族碧辭世,此身可以完全許之山水、做一個真正的“煙霞之客”了。三年喪滿,徐霞客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南抵羅浮山的閩廣長游。為在年內能順利往返,徐霞客再次與浮蓋山失之交臂。

徐霞客二游福建收獲多多,除了飽覽八閩大地的名山大川,還在漳浦結識了丁憂在家、曾任翰林院編修的著名學者黃道周。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促膝長談,談崇禎登極,魏忠賢被除,閹黨失勢;談北方地區(qū)災害連年,民不聊生;談高迎祥、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的烽火燎原中原大地;談后金(清王朝前身)崛起,屢屢犯邊;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挽狂瀾于既倒;談有識之士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中充滿了大廈將傾的危機感……月落烏啼,兩人仍無絲毫倦意。遂結為生死不易、肝膽相示的摯友知音。

1630年的明王朝,籠罩著悲涼的世紀末氣氛:能征善戰(zhàn)抗金大將袁崇煥被捕殺,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如烽火燎原,沉重打擊了明王朝統(tǒng)治;荷蘭人偷襲廈門灣……大明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越是這種時候,越是思念老友。徐霞客第三次入閩,就是奔著黃道周去的——徐霞客希望在他身上能找到一線挽狂瀾于既倒的希望。

萬人叢中一握手,從此衣袖三年香。1630年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徐霞客路過江蘇常州,聽聞守孝期滿、進京侯官的黃道周剛剛離去,即雇小船全速追趕,終于在百里之外的丹陽道上追上,一起沽酒對飲,且飲且題詩,詩成而酒未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時窮節(jié)乃見,在這樣內憂外患層見錯出的年代,兩顆愛國知識分子的心一起跳動。

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徐霞客第三次取道仙霞古道前往福建,沒有特別的行程安排,所以沒有再次錯過浮蓋山。

金竹多傳奇

踏著徐霞客的足跡,我們繼續(xù)前進。“三里下嶺,折穗消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轉入南塢,即浮蓋山北麓村也。分溪錯嶺,竹木清幽,里號‘金竹’云?!蔽闹械摹敖鹬瘛奔唇瘛皥詮姶濉?,上世紀50年代才改的名。仙霞嶺一帶山多田少地貧瘠,村民想要生活幸福,確實需要一點頑強奮斗精神。向導李茂華的解釋很有道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早以前,堅強的廿八都人就利用山區(qū)竹木多的有利條件,辦起了造紙廠,同治《江山縣志》載:“紙出二十八都、梅林、三卿口諸處,有藤紙、棉紙、竹紙三種?!逼渲小爸窦垺奔匆悦駷樵?。徐霞客路過王塢時,就見過這樣的造紙作坊:“度木橋,由業(yè)紙者籬門入,取小級而登?!?

其實,廿八都一帶還生產另一種紙,叫“方高紙”(俗名“紙媒紙”),主要用于吸煙、祭祀等,因其大小一尺見方、高度兩尺左右為一捆,故名“方高紙”。發(fā)展到民國時期,“江山方高(紙)稱冠一時,亦十萬擔(年產)”(《浙江之造紙》)。廿八都出現了楊氏、曹氏、金氏等十多家家族紙行。其中楊氏家族紙行就有紙槽36處,年產土紙4萬多件。據說每當土紙出槽,每天供運紙?zhí)舴蛴貌偷拇竺拙鸵脦讚?。造紙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廿八都工商業(yè)的興旺,帶來了廿八都的繁榮。

金竹人造紙,還種煙草,村里就有“煙篷”自然村。李茂華說,明清時金竹村街上有雜貨店、飯店、旅館等,非常之繁華。有旅館老板還把徐霞客的畫像張貼在大堂上吸引顧客,宣傳金竹村。

如今的堅強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沒有人不知道徐霞客的,李茂華更不例外。他讀過中學,對浮蓋山的風景風情、 歷史 掌故都耳熟能詳,關于徐霞客的軼事更是信手拈來。

我們在一家“霞客驛站——龍雨”的民宿前,和村民攀談起來。龍雨是民宿主人名字,“霞客驛站”是堅強村各家民宿的統(tǒng)一名稱,也是對徐霞客最好的紀念。

堅強村有八個自然村,“王塢”(前文徐霞客誤作 “南塢”)是其中之一。此名是有來歷的。相傳很久以前,王塢對面山上出現一群英雄好漢,為首的竟是一個女英雄,她身手不凡,能一手提一籮筐糧食,騰云駕霧一般越過山溪。官兵多次前來圍剿,都無功而返。義軍威震閩浙贛三省,有官員經過這里,都要下馬下轎步行,前往山寨拜見。朝廷當然不會輕易放過她,于是設計捉拿。一天,女王從山寨走到王塢村口,突然發(fā)現漫山遍野都是身穿鐵盔鐵甲的官兵?!巴炅?,那來這么多的官兵?這回怕是跑不了了!” 女王氣惱地一跺腳,竟把厚厚的青石板踩出個深深的腳印來。當一隊官兵沖上來抓她時,女王放棄了反抗,束手被擒。

其實,村外那些密密麻麻的官兵,不過是狡猾的敵人給竹子、樹木罩上了鐵盔鐵甲而已。在離王塢不遠的古道上,李茂華指給我們看印有女王腳印的青石板,至少有50碼長短,傳說中巨人才有的尺寸。徐霞客當年經過這里時,應該也聽到了這個故事,看到了這個腳印。故事的真實性不不重要,重要的是啟發(fā)人們:敵人總是比我們想象的更狡猾,更危險。要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除了要勇敢無畏,還要有一顆冷靜理智、強大的心靈。

王塢前往里山寺這段古道保護得非常好。李茂華告訴我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方便村民運送肥料、糧食,村里組織村民對古道進行了拓寬、加固。

再上去是“上百擔”。這是一片貧瘠的山地,即使風調雨順的年份,收獲的糧食也上不了一百擔,所以有人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幽默的名字,寄托著耕種者冰涼的希望。

再往上走就是嶺頭,立著“霞南里云?!蓖?。路亭是供行人歇息納涼的地方,也是傳遞善良的地方,常有好心人在亭里擺茶水,免費供給過往行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最容易遇見美好的 情感 和品質。徐霞客萬里遐征,就遇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比如靜聞和尚、麗江府的木太守等。

繼續(xù)前行,一片奇石陣出現在我們面前。山有根,石有腳,浮蓋山的石頭卻仿佛是天外來客,被人輕輕地放在路邊。這些石頭有像海豚的,有像水牛的,有像畚斗的,無奇不有。最特別的一塊叫“下馬石”,兩塊大石頭分立古道兩邊,相距只有兩三尺,騎馬的人必須下馬才能過去,故得此名。傳說很早以前,這兩塊大石頭天黑后會自動合上,讓人無法通過。一天,浮蓋山上一和尚晚歸,發(fā)現下馬石已合上,只好從旁邊水田里繞行,結果兩腳陷入爛泥里,搞得很狼狽。和尚怒了,抓來一只大黑狗,一刀砍下狗頭,把淋漓的鮮血澆在下馬石上。據說神魔都是害怕狗血的,尤其是黑狗的血。下馬石神屈服了,從此白天黑夜都開著石門。浮蓋山的這位和尚有些像《水滸傳》里的魯智深,身在沙門,心存剛烈,以斗爭來贏得尊重和尊嚴。

浮蓋山為什么有如此眾多千奇百態(tài)的巖石?科學的解釋是,浮蓋山巖層為侏羅系火山噴出巖,經長期風化剝蝕,巖塊間裂縫日漸擴大,巖塊棱角日趨圓潤,才形成了這樣神奇的景觀。但廿八都村民則有另一種浪漫的說法。傳說很久以前,一個神仙趕著一群石頭去江西,作贛江攔河大壩用。走到浮蓋山,聽到山下人家傳來雞叫聲。為避免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驚嚇了早起的村民,神仙就把它們留在山上,獨自走了。留下這些石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等待,卻一直沒有等到那位神仙的到來。原來它們都是些無緣攔江的命運的棄兒!

這讓徐霞客想起摯友黃道周。這位在徐霞客眼里“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的著名學者和愛國主義者,始終得不到明王朝的重用,反而因為敢言直諫,多次被貶官免職、遭受牢獄之災。等到十五六年后的1645年,黃道周才被南明小朝廷任命為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和武英殿大學士時,然此時大勢已去,回天無力,所有的努力都成了徒勞,只能接受被捕被殺的命運。

八百年里山寺

過了下馬石,里山寺近在眼前。當年徐霞客也遠遠地就看到了:“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羅,松竹與石爭隙。已入勝地,竹深石轉,中峙一庵,即白花巖也。僧指其后山絕頂,巒石甚奇。庵之右崗環(huán)轉而左,為里山庵。”

里山寺又稱“里山庵”,位于浮蓋山北麓。進山門為前殿,過天井為正殿,平面呈“回字形”。里山寺門前陳列著一塊珍貴的石碑,上刻《重修里山寺碑記》。撰寫者名劉國烜,乾隆十六年(1751)任江山知縣。下車伊始,正逢江山大旱,劉國烜勸賑救荒,合境感德。在任期間,“(劉國烜)每以公事至念八都,憩息于里山”(劉國烜《重修里山寺碑記》,見《廿八都鎮(zhèn)志》)。乾隆二十年(1755)劉國烜再次擔任江山知縣,經過里山寺,見里山寺破敗荒涼,于是向廟里善進和尚了解原因,并表達了捐資重修的意愿。兩年后,里山寺修繕一新,善進和尚恭請劉國烜題石作記,提醒后人世世代代保護好里山寺。

里山寺始建于于南宋理宗年間(1225-1264)。傳說某年某月某日的一天,棋盤山下里山一帶來了一個外地和尚,說想建一所寺廟。但不知選址何處為好,就去請教白花巖庵和尚,他們有說建“神仙曬衣石”好的,有說建白花巖東側好的,眾說紛紜。第二天,有和尚發(fā)現寺里養(yǎng)的一條大黃狗不見了。去哪里了呢?幾個和尚到處尋找,發(fā)現它躺在里山一片空地上曬太陽,那里干燥向陽,旁有一泉,清水涓涓。眾人恍然大悟:這不正是暗示建廟立寺的地方嗎?

里山寺就建在狗睡過的地方。徐霞客去過的白花巖庵呢?很不幸,它已消失在 歷史 的風煙中。徐霞客走后某年某月某日,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群強盜手持長槍短刀,沖進白花巖庵,見東西就搶。廟里的和尚奮力反抗,無奈寡不敵眾,只保護下來兩件法器:一只鐵鑄的圓形大堂磬,一個石雕的橢圓形香盤。眾僧就把它們暫時寄存在里山寺,準備化緣重建白花巖庵。然說易行難,這一寄存就是幾百上千年,直到如今,白花巖上依然只見巖石不見庵。幸好里山寺里的這一磬一盤,讓人們相信白花巖庵的存在,相信曾有一個叫徐霞客的江蘇江陰人曾經來過這里。一磬一盤留不住時間的腳步,但能留下歲月的紋理,留下 歷史 的蛛絲馬跡,濃縮于若干細節(jié)和故事傳說,讓人唏噓、回味和感慨。

故事還在延續(xù)。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一個外地客商來到里山寺,打算以“危房”的名義*下它,拆下粗大的木料、堅實的磚瓦等*錢。正當他和村里主事者討價還價的時候,一根木雕梁木突然從高處重重地砸下來,差點擊中客商的腦袋。他大吃一驚,似乎感覺到冥冥之中有人在警告他,于是放棄了購*。有敬畏,才能不敢胡作非為。事后,有人撿起這根木頭,用黃布包上,珍藏在廟里。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和八月廿四日,為里山寺春秋兩季廟會日,浙閩贛三省游客絡繹不絕。1997年,江山市人民*批準里山寺為宗教活動場所,堅強村成立了“里山寺管理小組”,負責寺廟的日常維護、修繕和廟會日秩序維持等事宜,李茂華就是該小組成員之一。

神仙遺下石棋盤

里山寺背后是高高的棋盤石,當年徐霞客站在廟前,廟里和尚熱情地“指其后山絕頂,巒山甚奇”。棋盤石看似近在眼前,卻得爬長長的山路才能到達。一路上隨處可見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石塊。你埋頭往上爬,路邊一只“大青蛙”抬著大腦袋,靜靜地看著我們從他的下巴下走過;轉一個彎,又和一張“八仙桌”來了一個照面;走不多遠,一塊巨大的長方形石頭出現在我們面前,老李說那叫“饅頭石”。

終于,我們爬到了棋盤石前。棋盤石像一個巨大的圍棋盤矗立在天地間。借助樹枝和龍鐘草,我們從巨石的東側爬上了山頂??鬃拥菛|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棋盤石,山下的堅強村盡收眼底。

棋盤石頂磊疊著四五塊大石頭,其中一塊叫烏龜石。傳說這只烏龜經過千年修煉即將成精而去。雷神知道了,發(fā)出電閃雷鳴阻止它。一聲霹靂,一塊大石頭被閃電劈開,堵住了烏龜的去路。烏龜轉身想跑,又一塊石頭被閃電劈開,擋住了它的后路。烏龜放棄了努力,一動不動地趴在那里,直到如今。當烏龜相信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就決定了它悲劇的宿命。

很遺憾的是,我沒有在《徐霞客游記》里讀到棋盤石的描寫,卻在《廿八都鎮(zhèn)志》里看到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的一首《棋盤石》:

洞仙遺下石棋盤,人到壺天靜處看。

十九路誰彈黑界,幾千年自帶云寒。

面平可布流星勢,塵拂元無舊蘚瘢。

乾雹聲中聞子響,不知還許采樵觀。

晏殊,江西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同鄉(xiāng)前輩,曾多次取道仙霞古道,往返于家鄉(xiāng)和他鄉(xiāng)之間,高聳入云的棋盤山讓這位三朝元老,萌發(fā)了歸隱山林、以棋會友的美麗的夢想!

棋盤石縫隙里長著長長的龍鐘草,形如麥苗,但韌性好,耐腐蝕,李茂華說,過去村民經常用它做草鞋、編纜繩。在人難以生存的地方,樹生長著;在樹難以生長的地方,草生長著。這些偶然闖進我們視野和生命現場的龍鐘草不為誰活著,但一直活得那樣認真,那樣執(zhí)著,帶給世界以綠色和生機,讓我們肅然起敬。

下了棋盤石,已經下午一點多鐘,我們站在山路上進餐。老李說,路的右邊屬廿八都地界,路的左邊屬福建浦城——我們一腳踏兩省。

飯后我們繼續(xù)前進。行不多遠,路邊出現一座山石,形若鯊魚嘴。繼續(xù)往前,路邊又出現一個石洞,李茂華說它叫“菜籃殿”。再往上爬,兩塊大石頭出現在眼前,讓人嘆為觀止。左邊那塊叫“巴掌石”,右邊那塊叫“剪刀石”。巴掌石上寬下銳,呈三角形,直插云天。相傳,原為神仙耕耘播霧的犁頭——浮蓋山上常年云遮霧繞即源于此,所以巴掌石又名犁天石。剪刀石碩大粗壯,又如擎天之柱。兩塊大石頭側看又似一對相依相偎的情人,所以又有人說它是“交杯石”。兩塊石頭之間有條筆直的縫隙,就像石匠運巨力一斧劈開,像迷你版“江郎一線天”。

借助不銹鋼梯子,我們登上了犁天石旁的一塊兩人多高的巖石,小心翼翼地坐在上面,看60歲的李茂華輕快得像一只猴子,在巨大的山石之間跳躍。

千年大云寺

走過犁天石,離大云寺也就不遠了。大云寺又叫“大寺”,屬浦城縣盤亭鄉(xiāng) ,四周環(huán)境優(yōu)美,“石痕竹影,白花巖正得其具體,而峰巒環(huán)列,此真獨勝” ,讓徐霞客十分陶醉。

大云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前殿、正殿和后殿;大門卻朝東而開,猶如鯉魚突然調皮地扭動了一下大嘴巴。百度查大云寺,發(fā)現其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遠超里山寺。廟里供奉著千手觀音、八大金剛和彌勒佛等佛像。廟里的老居士陳延根提醒我們,這里的彌勒佛造型很特別:男首女身,莊嚴中透著嫵媚。而一般廟里的彌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以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是為什么呢?

據說這與一代女皇武則天有關。武則天獨攬大權后,想做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女皇,卻苦于沒有合適的理由。上有所欲,下必趨之,不久,洛陽白馬寺和尚馮小寶、法明等人,給武則天獻上一部《大云經》,里面有彌勒佛下凡作女王、威伏天下的故事。武則天如獲至寶,下令各地建大云寺,誦《大云經》,為其代唐自立造勢。根據武則天旨意,各大云寺里的彌勒佛也就一改傳統(tǒng)形象,加入了女性的因子。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公元705年,武則天病入膏肓,兒子李顯趁機成功復辟后,下詔各地搗毀大云寺。浦城大云寺能逃過這場風暴,完全是一個奇跡。大云寺改名大寺,可能就與此有關。這樣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 歷史 故事,也一定深深地激發(fā)了徐霞客的興趣。

但陳延根說,大云寺稱大寺另有原因。傳說很早以前,有翁氏四兄弟不愿入朝為官,來到大云寺坐禪學佛。后來老四離開了大云寺,來到浮蓋山北麓,化緣募捐,建起了里山寺,與大云寺就成了“兄弟寺”。后來每當廟會、齋戒日,廿八都人祭拜里山寺佛像后,還要翻越浮蓋山去大云寺,以示對兄長的尊重;浦城那邊人也一樣,不過順序相反,先去大云寺,再來里山寺。你來我往,正好順道走親訪友,密切了兩地村民的感情,所以兩地聯姻成親的也很多。

大云寺依山而建,遠看像一條鯉魚:前殿是鯉魚嘴,中殿是鯉魚腰,后殿是鯉魚尾巴。陳延根特地帶我們去欣賞了那條鯉魚尾巴——一塊一人多高的灰白色的石頭,一半扎根在地下,一半斜“長”在空中。陳延根說,魚躍龍門全憑魚尾巴,大云寺“有求必應”,這條石尾巴居功至偉。當年徐霞客應該也看到了它,惜乎沒有寫入游記中。

這條神奇的尾巴卻曾差點被人炸了。1966年7月的一天,一群被時代*點燃的年輕人沖到大云寺“破四舊”,發(fā)現了這條鯉魚尾巴,但推不動,砸不爛,于是找來*,要炸了它。這時,外面狂風大作,霹靂聲聲,頃刻大雨傾盆,于是作罷。有人說,善良與罪惡往往只有一念之差。我更相信這幾個年輕人放棄爆炸,是善良之心戰(zhàn)勝邪惡之念的結果。

前殿的外面立著一道照壁,上面寫著一副對聯:“門含浙贛千般景,寺蘊云山萬里情?!毙煜伎褪欠駨闹凶x到了一代女王武則天的自信和豪情?

據說這里還接待過日本和尚空海。804年7月,空海一行23人遣唐使團從霞浦上岸前往長安,路過大云寺,喝了廟里和尚獻給他們的茶水,在中日友好交往史留下了美好的一筆。在廿八都楓嶺關,我見到過空海和尚的銅像,赤著腳,戴著大笠帽,一手拿著禪杖,一手托著化緣缽,目光寧靜安詳。在廿八都,不止一個人驕傲地告訴我,當年空海和尚不僅喝了這里的茶,還帶走了茶苗,使茶香香飄日本。怪不得有人說,今天日本某處山丘的茶樹,某位紳士優(yōu)雅的香茗里,還浸潤著空海從仙霞古道帶回的友好情誼。

陳延根今年89歲,老家在浦城縣官路鄉(xiāng)姚宅村,和李茂華很熟悉。老人年輕時曾拜大云寺方丈為師。1983年師傅圓寂后,他常駐廟里,承擔起看護寺廟的義務。那天我們去的時候,有五六個來自福州的中學生圍著他,了解大云寺的前世今生。我們的教育需要書籍,也需要陳延根這樣的口口相傳者。

大云寺門前長著兩三棵高大的銀杏樹,被初冬的冷風吹得一樹金黃,吸引著同行的大姐長跪地上,用*記錄它們驕傲的顏色、昂揚的姿態(tài)。380多年前徐霞客走到這里的時候,它們可能還沒有出生,但它們知道,曾經有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來過這里。

雨中游洞

晚上,徐霞客落腳大云寺,準備明天游覽石龍洞。吃飯洗漱之后,徐霞客拿出筆墨紙硯,借著昏暗的燭光,開始寫日記。無論多么疲勞,無論是借宿破廟,還是露宿街頭,徐霞客都堅持把自己一天的見聞記錄下來,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有人說,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徐霞客的氣質里,一定也有著浮蓋山的影子的!

外面下起了大雨,直到第二天依然沒有停止。初四早上,看到雨勢稍緩,徐霞客就急不可待地要去游石龍洞。廟里只好給他安排了一個和尚做向導。山路崎嶇,路滑難行,荊棘叢生,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和尚揮舞柴刀在前開路。龍洞在半山腰上,洞口很小,里面很黑暗,徐霞客點起火把,匍匐而入。地上有一層厚厚的泥沙,積水淹過了腳面。龍洞越來越狹窄,徐霞客貼著石壁側身而進。在更困難的地方,只能和和尚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好不容易爬進大洞中。洞中有水池,深不見底,和尚說它就是“龍池”;洞頂一根白色的鐘乳石倒懸而下,形如蒼龍,石洞以此得名“龍洞”。

進洞難,出洞更難,“胸與背既貼切于兩壁,而膝復不能屈伸,石質刺膚,前后莫可懸接,每度一人,急之愈固,幾恐其與石為一也”。走出石龍洞,徐霞客如重獲新生。

休息片刻,徐霞客循西嶺西行,又折向西南,一路上欣賞了“雙筍石人”“五峰環(huán)坪”等景點,最后登上最高峰:浮蓋中頂。山頂上“皆盤石累疊而成,下者為盤,上者為蓋”,云霧起時,如車蓋浮游于云海之上——“浮蓋山”之名由此而得。后來后又回大云寺進餐。下午,離開大云寺,南行十里,到達梨嶺,走仙霞古道到福建九牧,宿漁梁下街。

惜乎,因為平時缺少登山鍛煉,到了大云寺,我們一行四人有心無力,沒有跟隨徐霞客的足跡,走完“霞客之路”,而是原路返回廿八都,我們在一農家樂吃飯。談“有多遠,走多遠,把足跡連成生命線”的徐霞客,談“奇峰與怪石并起,彩霞與山嵐交輝”的浮蓋山,談閩浙兩地聯手,保護好霞客之路,吸引更多的人神游浮蓋山。

席上,李茂華賦詩一首:

浮蓋仙山有奇峰,里山大寺天下聞。

霞客日記代代傳,霞客之路千萬年。

徐霞客絕對想不到,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廿八都“邊城酒店”的保安,竟能寫出這樣優(yōu)美的詩歌來。

李茂華說,感謝浮蓋山,感謝徐霞客,感謝新時代。

王石良,衢州市作協會員,江山市政協文史委特聘委員。作品曾發(fā)表于《散文百家》《浙江作家》《錢江晚報》等報刊。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都有誰

蔡崇榜,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宋代史學。

陳廷湘,博士生導師,專門史,中國近現代史。

郭齊,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朱熹詩文研究。

郭聲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

何平,博士生導師,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中西文化比較,現代化,國際關系。

何一民,博士生導師,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導師,漢唐考古,西南(包括 *** )考古,博物館學,文化人類學。

李文澤,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

劉復生,博士生導師,宋史,西南民族史。

羅志田,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導師,古文字學。

石碩,博士生導師,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研究。

舒大剛,博士生導師,儒學文獻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導師,歐洲城市史,文藝復興研究,旅游資源、旅游人力資源開發(fā)。

楊世文,博士生導師,宋代歷史文獻,儒學學術,巴蜀文化。

楊天宏,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

楊振之,博士生導師,旅游策劃、規(guī)劃,風景區(qū)管理與目的地營銷。

王東杰,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

張箭,博士生導師,世界中世紀史,中國中古史。

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是大學教師的職稱,級別依次從高到低排。

院長是行政職務,也就是所謂的“官”了。

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都是相對于研究生來說的崗位制度。

至于關系:

相對于教授這類的職稱來說,博導條件較高。博導一定是教授,但教授可能只是碩士生導師。

其他的,學科帶頭人自然是學術能力較強的人,所以通常是教授,博導。

院長也自然是學院里比較牛的人,所以往往是教授職稱。一流大學的校長是副部長級,往往都是院士。

歷史學博士就業(yè)形勢怎樣

歷史學博士就業(yè)形勢怎樣啊摘錄于網絡 在國家對于學術型研究生的招生在減少,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不是不要這樣學術型博士, 而是需要量有限!倆字,烈士,不咋地,當當大學老師吧我打算跨專業(yè)考歷史專業(yè)的博士, 具體是歷史地理專業(yè)的, 昨天打*詢問以前的導師, 他說現在的就業(yè)形勢也嚴峻,歷史是 冷專業(yè)的,就是博士以后也不一定好找工作,就是工作也很清貧的…… 文科專業(yè)多半不好 就業(yè), 關鍵看個人,是專著于學術,就踏踏實實搞學術。

否則就要多找門路,關注社會需求, 多多補充各方面能力。 我已經碩士畢業(yè)了,就讀的院校是 211985,就讀的專業(yè)是一個國 家級的重點學科,現在找了個還不錯的工作,并放棄了讀博認識我的人,包括我導師在內 都叫我不要讀了,去工作,不然讀完后更難找。

現在碩士博士找工作,用人單位看重的是: 你有沒有關系,是不是男生,有沒有工作經驗,是不是黨員/學生干部。女碩士博士是不是 結過婚。

特殊的地方如北京上海等宏宴爛有沒有當地戶口等其他的條件, 用人單位就很少在意了。 能力真的是沒有辦法用固定標準衡量的。

如果發(fā) 10 篇論文叫有科研能力, 那發(fā) 9 篇就不算 嗎我認識的很多很優(yōu)秀的博士和碩士,都沒有找到工作,或找的很不好待遇,工作性質, 工作地點。 你能說他們都沒有quot能力quot嗎或許我現在說再多都沒有用, 等你以碩士博士學歷 找工作時,你就知道quot能力quot有多大分量了我想表達的意思是: 1 不要以為博士一定比本科好找工作,尤其是文科。

本科畢業(yè)能找到好工作的人,可以 通過在職委培等方式考研考博,最好不要脫產。那翟詰扔詼牟 液苡鋅贍艿貌懷ナА也不要以為博士一定能找到工作。

2 很多讀研讀博的人是為了學問而讀書的,但到了畢業(yè)找工作時,他們被高校和科研院所 拒收,找不到能再去做學問的地方了。特別是文科生,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社會現實脫節(jié),不 能直接轉換為生產力, 很難把他們的平生所學去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而這些, 其實并不 是他們的錯。

本科生找工作,是萬金油,到哪里都可以!但絕大多數就業(yè)質量太低,拿著微薄的工資替人 暫時打工, *完青春就完了! 研究生畢業(yè)蔽漏好多進公司打工如華為等, 看起來很美, 工資較高, 但這業(yè)是吃青春飯,累死人,如集中營!工資含金量很低, 企業(yè)還不穩(wěn)定!博士主要進國家 機關,事業(yè)單位,高校,研究所,祥運都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工作!工資好象不很高,但含金量 高,穩(wěn)定,工作沒有那么累, 福利較好,可以干到老。 讀博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實力, 除非你是真的很強,3 年出來以后一定會有好的去處。

如 果不考慮自己的實力至少你家里不需要你去掙錢來維持生活只是為了面子去花大量的時 間和金錢盲目讀博士真的是沒意思。在職的或者非科班出身的如果緊緊是為了一紙文憑并想 靠這張文憑在今后掙大錢,那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誰要是懷著這樣的心態(tài)讀歷史學的研究生 的話,今后是要受大罪的。 研究歷史很苦的。

如果能吃苦,也能苦中作樂那 OK, 如果不能, 三思! !比如就歷史學來說,在一個理想的環(huán)境下,一個人的學術質量應該和他的生活質量成正比,至少不能偏離太遠,也就是說應該有必要的機制來“養(yǎng)“這些人(包括職業(yè)學者和正 在求學的未來研究者) 。畢竟沒有經濟上的獨立,也就沒有人格上的獨立;沒有人格上的獨 立,也就不會有學術上的獨立。

但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這種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較難獲得。 尤其是現在高校注重學統(tǒng),看出身,查三代(主要是供過于求決定的) ,本科、研究生畢業(yè) 學校若不是 211 或者 985 的, 將來就業(yè)要受限了。

出身不好的學生即使將來考入了 985 院校, 將來就業(yè)也很難進國內名校(重點綜合大學、師范大學) ,除非關系比較硬。而進不了名校 教書和做研究,得不到較高、較多的各種資源支持,他們未來的學術之路將很艱辛。

理論性、學術性研究生現在處于就業(yè)最低期。 歷史學本科和研究生三年、四年大幅度縮招或 者不招生(停招) ,才可以解決現在已經畢業(yè)但找不到對口專業(yè)和現在還在讀書即將畢業(yè)的歷史系學生就業(yè)情況。

要考文史哲研究生必須要看清現在的就業(yè)形勢,不要讀了三年,畢業(yè)時候因為找不到工作頭大,年齡大了再轉行很難,要是現在歷史研究生大都需要轉行,何不 本科時候就轉行呢? 教育部計劃到 2015 年把專業(yè)碩士(實用性、技術性碩士)招生比例提 高到 50以上,不是沒有原因的。對于要考歷史研究生的同學們,本人(本人歷史學科班 出身,今年研究生畢業(yè),已經考了 7 場歷史老師招考,都沒進。

昆明兩場、山東中東部城區(qū) 5 場)建議你們慎重了。讀歷史學碩士和博士是件奢侈的事情,適合生活無憂的人去一直讀 下去,適合在職人員去讀。

近期有生活壓力的人讀研、讀博就是越走越窄,專業(yè)很難對口就 業(yè),轉行都難呢。 你的判斷依然過于樂觀了, 在山東到中學就業(yè)的歷史研究生不到三分之一, 可能也就有五分 之一吧。

還有你說的很多部門和行業(yè),根本不需要歷史,圖書館有圖書館學和檔案學,博物 館有博物館學,史志辦需要考公務員,而且一般是要求文史類,文科其他專業(yè)也可以報,我 考過。報社這個就更。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石碩教授哪里人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都有誰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與“石碩教授哪里人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都有誰”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